曼施坦因晋升元帅,为何感谢苏军政工干部?

1941年9月,为保护罗马尼亚油田免遭苏军空袭,以及促使土耳其参战,德国元首决定由曼施坦因升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开始了对克里木(克里米亚)半岛的进攻。经过近3个月的作战,整个半岛已基本由德军控制。

但随着苏军大反攻,曼施坦因不仅丢掉占领一个半月的刻赤,而且放弃了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直到第二年1月中旬,缓过劲的第11集团军恢复进攻并占领了克里木半岛。殊不知,这其中还有苏军政工干部的“功劳”,这是为何呢?

这还要从曼施坦因发动反击说起。

整个冬季战役中,苏军在不停地反攻,而各个方向的德军只得不断地后撤,尤其是刻赤的丢失,让曼施坦因更加地懊恼。于是,第11集团军经过短暂休整后也发起了反击,短短3天,就重新占领了费奥多西亚港,迫使苏军后撤约40公里。

这对于强调“不准后撤”的德国元首来说,无疑是一个“正面典型”,不仅增派更多部队给曼施坦因,而且还晋升他为陆军大将。相比众多高级将领因为不服从命令而遭到撤职,甚至是被捕、枪毙,足见其在德国元首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与此同时,正在进攻兴头上的苏联统帅,对费奥多西亚港的失守也十分生气,为对付曼施坦因,他下令在高加索方面军的基础上组建克里木方面军,其下辖3个集团军,共计21个步兵师,总兵力达27万人,司令员由科兹洛夫中将担任。

在苏联统帅殷切的期望下,科兹洛夫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另一方的曼施坦因,面对汹涌的苏军,一边积极采取防御,一边不断地请求增援。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抵住了苏军克里木方面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并迫使其就地转入防御。

而不甘心的曼施坦因正在准备新的进攻。按照计划,首先歼灭刻赤半岛的苏军克里木方面军,而后再掉头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完成对克里木半岛的完全占领。德国元首不仅十分赞同其计划,而且将威力巨大的“铁轨炮”也增援给他。

苏军转入防御,让苏联统帅无法接受,不但质疑科兹洛夫的指挥能力,甚至认为其缺乏进攻精神,决定成立北高加索战略方向司令部,由老元帅布琼尼统领该地区所有的部队,并将苏军总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派往克里木方面军进行督战。

然而,悲剧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作为苏联统帅的“死忠”,梅赫利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官居高位,在他眼中到处都是“人民的敌人”,其所到之处总有人因其“倒霉”,是苏军官兵极其不受欢迎的政工干部,有“小报告之王”的绰号,最终导致克里木方面军损失惨重。

首先,克里木方面军尽管转入就地防御,但其兵力部署依然是进攻态势,方面军司令科兹洛夫忙着准备进攻的时候,梅赫利斯却在不断地向苏联统帅“打小报告”。控诉他犯下的种种“罪名”,俩人的关系由紧张到敌对,甚至是相互谩骂。

其次,在梅赫利斯的干预和要求下,前线的苏军必须将阵地推进到距离德军前沿50米处,低于这个距离就被其视为“胆小鬼”,轻则受处分,重则遭到逮捕。同时,为体现所谓的“进攻精神”,他还禁止挖掘战壕,官兵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更过分的是,他接替科兹洛夫的指挥,命令所有部队排列在仅有16公里的狭窄正面上,平均一个师占据600米宽的出发地,密密麻麻、挤作一团。而在其身后,居然没有第二梯队,更谈不上预备队了。这样的阵型在战争史可谓是闻所未闻。

与其说梅赫利斯在准备进攻,倒不如说他“帮助”德军在进攻。这些致命的弱点,曼施坦因岂能轻易放过,战斗开始仅几个小时,包括克里木方面军司令部在内的各级指挥部,就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陷入瘫痪,猛烈的炮火将苏军炸得血肉横飞。

短短10天,克里木方面军2个集团军基本被围歼,有17万人被俘,而德军仅损失3000多人。就这样,苏联统帅精心准备的一场进攻“大戏”,就这么灰飞烟灭,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受此影响,也很快被曼施坦因攻克。

1942年7月,德国元首给第11集团军发去贺电,并告知曼施坦因晋升为陆军元帅。总之,一个不懂军事的政工干部在前线“瞎指挥”,其危害远大于对手。当然,负有最大责任的是苏联统帅,至少在选派梅赫利斯的问题上,他负有用人不当之责。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593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