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繁殖的季节里,一只雄性螳螂交配结束后,由于筋疲力尽,很容易被体型更大的雌性吃掉。

不过现在有些人为此辟谣,认为那是因为人类的目光让雄性螳螂分心了,最终才导致它无法在交配结束后逃离。

不管怎么样,雌性螳螂会吃掉雄性螳螂是事实,只是可能做得不是太绝对而已。

在吃雄性这条道路上做得最绝对的应该是蜘蛛,很多种类蜘蛛的雌性都会在交配结束后吃掉雄性,而雄性基本没有逃脱的可能,因为雌性蜘蛛有两个精细胞储存区,当雄性把这两个储存区都灌满的时候,它们已经无力逃脱了。

不仅如此,有一部分蜘蛛的雌性在繁殖结束后也会贡献自己生命,它们会让小蜘蛛吃掉自己获得“蛛生”第一份能量。

这种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被称作“自杀式繁殖”,做到这一点的生物(动物和植物)很多,可以说在自然界非常普遍。

在植物界,那些最多只活一年的植物都是如此,包括所有谷物、许多蔬菜,以及各种草;在动物界,鲑鱼、昆虫以及少量的青蛙和蜥蜴也是如此。

图注:产卵结束后,红鲑鱼呈现鲜红色

不过,在哺乳动物中并不常见,目前已知的只有四种,全部是来自澳大利亚的食虫有袋动物,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宽足袋。

雄性宽足袋以疯狂交配14小时而闻名,只是交配结束后,它们就会因筋疲力尽,内出血,免疫系统崩溃而死。

图注:达尔文

为什么会有自杀式繁殖?

其实,这种自杀式繁殖行为确实是有点反常,至少很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因为很明显这些自杀的雄性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存。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兴趣的,只是关于这种机制的诱发因素,是最近才明了起来的。

2013年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人员研究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美洲52个物种。

数据显示,从热带到温带地区,食物的供应变得更加及时和可预测,这与这些物种使用自杀性策略有关。

图注:宽足袋

简单地说,这种繁殖方式的驱动因素是季节,因为季节变化让食物变得可预测,而这些动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极端

我们以宽足袋为例,雌性宽足袋为了让幼崽出生时拥有丰富的食物(这样可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它们选择在冬季交配,这样幼崽可以在春天食物充足时出生。

为了算好幼崽的出生时间,雌性宽足袋繁殖期是非常短暂的,而雄性必须适应雌性的这个繁殖节奏。

图注:袋中的宝宝

它们在繁殖季节来临前就已经在准备,它们储存精细胞,分解掉睾丸,以便在繁殖季节有更好的表现,以及寻找更多的雌性来提升自己后代出生的可能性。

(题外话:由于精细胞非常多,相当廉价,所以雄性的繁殖策略基本就是在繁殖季节寻找更多配偶来尽可能提升后代数量;而雌性则不同,卵细胞十分有限,它们的繁殖策略只能是提升后代质量,来提升存活率。)

光看这些好像还不足以让自己付出生命来繁殖,但事实上,它们会权衡利弊,而这种“自杀式”确实是自然选择的最优结果。

自杀式繁殖的进化优势?

我看到很多人写这个话题的时候,表示这是动物的“利它行为”,因为雄性牺牲自己,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的资源,毕竟以后少一个吃饭的了嘛。

这个很可能是其中一个权衡因素,只不过这种牺牲,它们更多的肯定是为了自己。

如果宽足袋选择在冬天繁殖,那么雄性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交配结束后自己到底还能不能存活。

交配会消耗掉雄性大量的能量,它们燃烧自己的脂肪,有些甚至分解掉肌肉来提前消耗能量,但是这样做的缺点是,它们就不一定能够活过食物紧缺的冬季。

其实,雄性宽足袋就是在权衡自己是活过冬天来年再交配能够获取更多后代,还是现在就努力为繁殖付出能够获取更多后代。

自然选择告诉它们,它们很难活过冬天,未来对于它们而言是廉价的。那么反正没有多少未来,现在付出努力明显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它们在一次繁殖期里疯狂输出,以至于付出生命,这是权衡利弊后的一种极端。

所有这些自杀式繁殖的动物都是如此,生存资源决定了它们这种行为,而那些生存几率很小,繁殖周期短的很容易走上这个极端。

如果螳螂是那位逃脱边缘的物种(我个人不清楚雄螳螂交配到底能否逃脱,总之两个说法都有自己确凿的证据支持),那么它很可能正在走向极端的路上,雄性螳螂的最终结局很可能也会变成永远无法逃脱。

最后

如果这些动物中有个体出现不是自杀式繁殖的会怎么样呢?

简单地说,它们的基因将很难得到延续。

有研究发现,雄性宽足袋通过自杀方式交配的效率最高,它们的精细胞比其他雄性的更有竞争力。

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蜘蛛,如果没有把存储区填满,它们的付出可能会没有回报,因为雌性还会接受找其它雄性,而它们的卵细胞是有限的。

总的来说,这些以自杀式繁殖的雄性,它们的死亡是值得的,而且这些物种的雌性也是非常支持这种行为的,甚至它们自己也可能走向这个极端。

53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