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堪称“奇观”的千机大轰炸,盟军为何用于德国,而非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盟军创造了人类军事航空历史上的全新战术――千机大轰炸。那么,千机大轰炸到底是什么样的战术?为何盟军的千机大轰炸只针对德国,不针对日本呢?

千机大轰炸和战略轰炸理论

千机大轰炸,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出动1000架以上的轰炸机对敌人的目标展开大规模轰炸。

作为战略轰炸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机大轰炸战术在人类军事航空历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千机大轰炸战术在内的战略轰炸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全方面的应用,对战后人类军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图_ 一战里的战机飞行

战略轰炸理论的发展和飞机的诞生密不可分。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飞向蓝天,人类进入航空时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轰炸机投入实战。一战后期的1918年,意大利空军就向德国本土投落534吨炸弹。

虽然意大利空军的轰炸规模和后期的“千机大轰炸”相比小巫见大巫,但意大利空军的行动却被意大利国内的著名军事理论家杜黑所认可。杜黑认为,空军航空兵在夺取制空权后就可以直接袭击敌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进而削弱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打击敌人的战争潜力,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最必要的条件。

上图_ 朱利奥・杜黑(1869年5月30日―1930年2月15日),意大利将军、军事理论家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虽然杜黑将空军战略大轰炸的作用绝对化,但从二战英美“千机大轰炸”的效果看,战略轰炸确实对削弱德国和日本的战争潜力,瓦解德国日本的战争意志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就拿欧洲战场而言,如果没有英美轰炸机对德国本土展开的长达4年的战略空袭,苏联红军对德作战的难度将增加不少。所以时至今日,战略轰炸理论都是大国削弱敌人战争潜力,打击敌人民心士气的重要手段。而“千机大轰炸”更是战略轰炸理论在二战中的直接应用。

上图_ 准备装弹的兰卡斯特

千机大轰炸的实战运用

1944年1月,卡尔・斯帕茨将军担任美国驻扎在欧洲的陆军航空队司令,指挥第8航空队和第15航空队对德国本土展开昼夜连续不间断的轰炸行动。每一次轰炸,盟军都会出动1000架到1200架战略轰炸机,单次的连续轰炸时间达到10到12小时。

1944年2月20日到25日之间,英美航空队出动飞机6100多架次,对德国本土的莱比锡、斯图加特等城市展开大规模地毯式轰炸,投下炸弹19000多吨,英美航空队损失飞机330多架。每一次重要的轰炸,英美都出动1000架以上的轰炸机排成密集的编队,其轰炸机飞过去遮天蔽日的效果,对德国是巨大的震慑。

此后,英美的千机大轰炸持续进行。1945年3月11日,英美航空队的1038架轰炸机在埃森投下了4500吨炸弹。次日,英美航空队的1150架轰炸机在多特蒙德投下5000吨炸弹。英美对德国的千机大轰炸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前夕。

上图_ 英国空军针对柏林的夜间轰炸

千机大轰炸为何针对于德国,不针对于日本?

千机大轰炸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堪称为“奇观”,但是,盟军在二战期间的“千机大轰炸”战术却对轴心国有所选择――千机大轰炸只用于对德国本土的轰炸,而不适用于日本。盟军对日本最高密度的轰炸行动也就是1945年3月14日,334架B29空袭东京。那么,盟军为何对德国使用千机大轰炸,而不对日本使用千机大轰炸呢?

第一,德国本土的防空力量比日本强很多,这就迫使盟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一次性集中数量超过千架的轰炸机轰炸德国目标,进而保证轰炸效果。

二战期间,德国本土的防空力量比日本发达很多。从1942年到1943年,德国空军能在不影响苏德战场战局的情况下,从东线抽调成建制的空军部队回到国内抵抗盟军空袭。在盟军轰炸施魏因福特的行动中,盟军出动290多架B17轰炸机,就有60多架B17轰炸机被德军击落。高昂的战损代价让盟军必须采取调整战术的办法,减小轰炸德国的损失,保证轰炸效果。

上图_ 进行白昼轰炸的B-17编队遭遇防空炮火

那么,盟军采用了哪些办法减少损失,维持轰炸效果呢?

1.增强护航战斗机的性能,盟军在轰炸德国本土的中后期将P47和P51战斗机陆续投入实战,抵抗德国的BF109、FW190等型号作战飞机的骚扰。

2.加大轰炸密度,将每一次出动数百架轰炸机的编队规模抬高到上千架轰炸机的编队规模。随着单次轰炸德国本土的轰炸机数量的增加,盟军就能在出现战损的情况下维持对德国本土的轰炸水平。

3.对轰炸做出分工,英国皇家空军负责在夜间轰炸德国,美国航空队在白天轰炸德国。

通过以上分析就能看出,千机大轰炸成为盟军在出现严重战损的前提下,维持轰炸德国效果所采用的必须办法。由于日本本土的防空实力不如德国,所以盟军不必对日本展开遮天蔽日的千机大轰炸,334架B29轰炸机投下燃烧弹就能起到千机大轰炸相应的效果。

上图_ 轰炸中唯一幸免的科隆大教堂

第二,德国和日本工业分布的不同,是盟军对德国和日本展开不同轰炸的又一个直接原因。

德国本土面积较大,工业分布在若干集中的大城市里。像不莱梅、汉堡、莱比锡等城市,都是二战期间德国本土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其一个城市里就有面积广泛的,连成一体的的工业区。为了在单次轰炸中尽最大限度的摧毁德国的工业潜力,英美盟军就必须出动数量更多的轰炸机,集中轰炸德国的工业基地和城市,而千机大轰炸就是英美摧毁德国本土工业的最有效手段。

盟军的千机大轰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德国工厂为躲避空袭,不得不采取分散布局的办法。每天盟军轰炸过后,德国工人不仅要加班加点的生产,还要和德军一起到大街上去清理盟军轰炸德国城市的副产品――成片街道和楼房的破砖烂瓦。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很多德国工人睡眠无法保证。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德国工业的生产力。到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战役中,德国工业无法向前线提供充足的炮弹。

上图_“兰开斯特”轰炸机夜袭汉堡

而日本的工厂为分散布局,很多日本工业的零部件都在民宅中的小作坊进行生产作业。由于日本的集中工业区不如德国数量多,分布不如德国密集,再加上日本防空力量远不如德国,盟军就中小编队轰炸的方式,通过摧毁日本城市民宅的方式打击日本工业。为了提升轰炸效果,盟军对日本的轰炸主要在晚上进行。

即便轰炸日本工厂,盟军轰炸机一次性出动的数量也不如德国。比如,盟军轰炸施魏因福特出动290多架轰炸机,而盟军轰炸日本八幡钢铁厂仅出动68架轰炸机。

以上两条原因就是盟军对德国使用千机大轰炸,而不对日本使用千机大轰炸的原因。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轰炸纳粹德国(1939-1945)》 约翰尼斯?埃格劳 著 航空工业出版社

〔2〕《直击二战:战争的终结.轰炸日本》 兵人著 哈尔滨出版社

〔3〕《制空权》 杜黑著 解放军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01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后显示评论回复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 注册